预制菜食品安全如何保证?专家:要打造高品质预制菜湾区标准
小餐饮、小作坊也加入预制菜制售,存在制作过程卫生条件差、使用不新鲜原料等问题;全程冷链难保证,特别是“最后一公里”,微生物容易超标。
在9月1日启动的2022广东省食品安全宣传周启动仪式上,与预制菜产业相关的食品安全话题成为关注热点。
广东省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张永慧在题为“共建‘健康膳食模式’ 共享美好新生活”的主题分享中建议:在湾区标准的基础上研究制定高品质预制菜系列产品标准,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;加强对菜肴传统工艺进行工业化适应性改造研究,设计研发预制菜生产、加工等设备,保证菜品的新鲜度和营养。
随着相关扶持政策落实、国内餐饮市场回暖,餐饮企业降本增效需求、冷链物流和保鲜技术升级等因素的驱动下,我国预制菜行业正茁壮成长。不过,在消费者看来,预制菜行业也需要改进的问题。
艾媒咨询发布的《2022年中国预制菜行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》显示,中国预制菜消费者认为预制菜行业需改进的问题前三位分别是:预制菜的口味复原程度(61.8%),预制菜的食品安全问题(47.8%),预制菜向种类多样化发展(47.2%)。
在张永慧看来,预制菜行业发展还存在行业无序发展、龙头企业和规模化企业少、产业链条长、自动化程度低、消费理念冲突等问题。
张永慧认为预制菜还存在食品安全风险:违规制售风险多,预制菜发展过热,许多小餐饮、小作坊也加入预制菜的制售,存在制作过程卫生条件差、使用不新鲜原料、滥用食品添加剂等问题,给监管工作带来挑战;
全程冷链难保证,仓储和冷链物流成本较高,制约了配送举例,难以做到全过程冷链运输和储存,特别是“最后一公里”,微生物容易超标;
膳食食品预包装化,从餐饮环节演变而来等预制菜保质期越来越长,对于高危易腐食品存在食品安全隐患;
预包装食品膳食化,餐饮食品的膳食(正餐、一日三餐)被预包装食品的“零食(休闲食品)”替代,长期使用存在潜在的健康安全风险。
广东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也有了指引文件。
今年3月,广东省政府印发《加快推进广东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》,这是我国首个省级预制菜产业政策,从建设预制菜联合研发平台、构建预制菜质量安全监管规范体系、推动预制菜仓储冷链物流建设等方面对产业发展提出指引。
在市场监管层面,广东省市场监管局推动预制菜产业标准体系建设,加强预制菜知识产权建设,从严监管预制菜质量安全,助力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。
在标准体系方面,构建预制菜从田头到餐桌的标准体系,打造高品质预制菜“湾区标准”,开展预制菜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建设,推动预制菜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出台。
严格预制菜生产经营准入许可,构建完善监管机制,加大监督检查力度,开展监督抽检、风险监测、网络监测,依法严厉打击违法行为。
在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,张永慧建议行业发展用广义预制菜概念,高质量发展用狭义预制菜(预制菜肴)概念。
对于消费者关注的预制菜口味复原问题,张永慧认为要以传统餐饮企业和特色菜系为基础,结合“粤菜师傅”工程,设计粤菜预制菜菜谱,加强口味还原度设计研究,打造预制菜“广东品牌”。
在湾区标准的基础上研究制定高品质预制菜系列产品标准,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。加强对菜肴传统工艺进行工业化适应性改造研究,设计研发预制菜生产、加工等设备,保证菜品的新鲜度和营养。
以一、二、三产业融合发展为纽带,打造预制菜“广东基地”,建设全产业链产业园。
在预制菜产业标准方面,广东率先在全国立项制定预制菜五项基础性关键性地方标准,包括《预制菜术语及分类要求》《粤菜预制菜包装标识通用要求》《预制菜冷链配送规范》等3项地方标准、《预制菜感官评价规范》地方标准以及《预制菜产业园建设指南》。
另外,为加快构建预制菜从田头到餐桌的标准体系,以标准化为手段推动农产品食品菜品三位一体协调发展,打造全国乃至全球有影响力的预制菜产业高地。
广东省市场监管局等6部门决定联合开展以“高标准好品质,粤预制粤滋味”为主题的预制菜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工作,将选出10名申报单位作为预制菜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的承担单位,公布对应的单位名称及预制菜产品。
通过先行先试、树立标杆、推广典型、打造示范,推进预制菜全产业链融合化、全流程标准化、全环节品质化,形成一批高品质粤菜预制菜产业湾区标准,推出一批高品质的粤菜预制菜产品。
探索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农产品、食品、菜品“三位一体”预制菜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和深度融合的标准化新模式,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预制菜产业走在全国前列。
以生产“安全、营养、便捷”预制菜为目标,以智能化、标准化、品牌化引领“厨房变革”,建立技术水平先进、质量标准领先、菜品种类丰富的预制菜工业量产现代化生产体系。
一是智能化生产。
改变传统人工作业模式,建设工业化中央厨房,实现原料清洗、解冻、切配、加热、包装等各个环节的机械化、自动化,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和品控能力。
二是标准化管理。
建立从原料到加工、销售的全程标准化体系,创新设立预制菜“身份码”,让每一份端上餐桌的预制菜品生产可追溯、质量有保障。
实施“制定行业标准+开展诚信评价+强化质量管控”综合管理法,产品检验合格率达到100%,有效筑牢预制菜安全屏障。
三是品牌化营销。
坚持引进和培育并重、打造和维护同步,培育形成了一批具湾区特色和比较优势的预制菜品牌,推动预制菜产业由“数量经济”向“品牌经济”转变。
推动产业规模化、集约化、工厂化发展,形成10亿级、50亿级、100亿级预制菜全产业链专业园区合理布局、梯次并进的发展态势。
比如汕头市积极打造潮菜“湾区标准”,推动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互联互通。糕烧番薯芋、豆酱焗蟹、姜薯甜汤、生炊鱼、八宝素菜、梅子猪脚、油泡鲜鱿、干炸虾枣、鱼丸汤等13项潮菜“湾区标准”通过专家审查,形成具有代表意义的经典潮汕喜宴菜品,为潮菜走出去、实现“湾区一桌菜”的目标打下基础。
-END-
原创:预制菜产业展